秸稈顆粒機是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的核心設備之一,其通過將分散、蓬松的秸稈加工為致密顆粒,實現了秸稈的減容、增值和多場景應用,對解決秸稈焚燒污染、提升農業資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義。以下從具體利用場景、優勢及流程等方面展開說明:
一、核心利用場景
秸稈顆粒機將秸稈(如玉米稈、麥稈、水稻稈、花生殼、棉稈等)經加工后制成的顆粒,可廣泛應用于能源、飼料、農業等領域:
能源化利用:替代化石燃料,實現清潔燃燒
秸稈顆粒(又稱 “生物質顆粒”)是優質的可再生能源。其熱值約為 3000-4000 大卡 / 千克,燃燒效率達 85% 以上(遠高于散燒秸稈的 30%-40%),且燃燒時硫、氮排放低(幾乎無硫,氮氧化物遠低于煤炭),可直接替代燃煤用于家庭取暖、工業鍋爐、生物質發電等場景。
例如:農村地區用顆粒燃料替代散煤取暖,減少霧霾;工業企業通過生物質顆粒鍋爐降低碳排放,符合環保政策要求。
飼料化利用:提升秸稈適口性與利用率
秸稈經粉碎、混合(可添加玉米粉、豆粕等)后,通過顆粒機壓制成飼料顆粒,具有以下優勢:
顆粒狀結構減少秸稈中的粗纖維對牲畜腸道的刺激,提升消化率;
便于儲存(防潮、防霉變)和運輸,適合規模化養殖;
可根據不同牲畜(牛、羊、兔等)需求調整配方,實現精準飼喂。
肥料化利用:助力循環農業
秸稈顆粒可作為有機肥原料,通過堆肥發酵轉化為富含碳、氮的有機肥。相比散狀秸稈,顆粒狀秸稈在發酵過程中透氣性更均勻,腐熟速度更快,且成品有機肥便于計量和施用,能有效改善土壤結構,減少化肥依賴。
工業原料:拓展非能源用途
秸稈顆粒還可作為板材(如人造板)、包裝材料、活性炭等的原料。其致密結構便于后續加工,且相比木材原料更環保、成本更低,符合 “綠色工業” 發展趨勢。
二、秸稈顆粒機的應用優勢
解決秸稈處理難題:避免傳統秸稈焚燒導致的大氣污染和資源浪費,響應 “禁燒” 政策;
提升經濟價值:秸稈顆粒的市場價格(如生物質顆粒約 800-1200 元 / 噸)遠高于原始秸稈(約 200-300 元 / 噸),為農民和合作社增加額外收入;
推動循環農業:實現 “秸稈→顆粒(能源 / 飼料 / 肥料)→還田 / 養殖→再產生秸稈” 的閉環,減少資源消耗;
操作便捷:秸稈顆粒機(如平模顆粒機、環模顆粒機)自動化程度高,適應不同秸稈原料和產量需求(小型設備可滿足家庭或小合作社,大型設備適合規模化加工)。
三、秸稈顆粒加工的基本流程
原料收集與預處理:回收田間秸稈,去除泥土、雜質,切割成 3-5cm 小段;
粉碎:通過粉碎機將秸稈破碎至 1-3mm 的粉末狀,便于后續制粒;
干燥:若秸稈含水率過高(超過 15%),需通過烘干機降低水分至 10%-15%(避免顆粒松散、易霉變);
制粒:將粉碎后的秸稈送入秸稈顆粒機,通過壓輪與模具的擠壓形成直徑 6-12mm 的圓柱狀顆粒;
冷卻與篩選:顆粒出爐后經冷卻機降溫至室溫,再通過篩選去除碎粒,包裝儲存。
四、政策支持與發展前景
近年來,國家持續出臺政策鼓勵秸稈綜合利用(如《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方案》),對秸稈顆粒加工項目給予補貼(如設備購置補貼、生產補貼等)。隨著 “雙碳” 目標推進和可再生能源需求增加,秸稈顆粒機的應用將進一步向規模化、智能化發展,成為農業綠色轉型的重要助力。
總之,秸稈顆粒機通過 “變廢為寶”,將農作物秸稈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,在環保、經濟和社會效益上實現了多重共贏,是秸稈資源化利用的途徑。